在國體讀書的時候
因為跟百川老師合作
讓我立下志願要把訓練跟運動傷害防護
兩者整合再一起,互相合作、避免對立
在陽明物治所博士班研讀的時候
認識了許多優秀的物理治療師
也讓我更期望能創造更多訓練師與治療師合作的機會
在美國上大體課以及在職業球團協助的過程中
讓我了解更多復健科與骨科醫師的理念
也更希望能把醫學與訓練界相互結合
醫療、治療、傷防、訓練
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系統下的互助
沒有誰取代誰、誰跨越誰的問題
我很常在培訓的過程中跟學生分享
目前許多研習都是物理治療背景的專家所開設
如果你想學習或更深入的理解人體或是治療
你必須去聽!深入的學
但聽了之後,不是讓你自斷手腳
從此之後夢想讓自己做治療師在做的工作
甚至在渴望知識的狀況下
越走越深、越靠復健越近
搞到最後自己對知識的完整度一知半解
對技術的執行度毫無專業可言
為何說~不要自斷手腳!?
我們的角色就是「訓練」
治療師面臨的個案,多數都是「有症狀」個體
需要透過動作控制、關節鬆動、細部誘發、儀器協助等
幫助個體找出無症狀的位置
去除不適、避免代償
因為~在有症狀的個案裡
代償多數是症狀的製造者
必須有效監控或是去除
這代償很可能是「惡」
但~在我們處置的個體中
百分百「都該是」無症狀的個體
對方身體不完全完整,很可能有歪斜
也很可能有不均衡、不對稱、不一致
甚至出現顯著的代償現象
然而~因為對方目前並沒有症狀
很可能正處於「#歪斜中的平衡」
也就是個體對應這長期以來的歪斜
找出自己長期適應下的代償方式
這種代償不是「惡」
是長期對應生活下的「生存之道」
是該有機體最強而有力的存活武器
因為沒有症狀,所以訓練師該做的
是積極監控、把關
而非積極性的介入與處理
我猜~有人會問:那麼~
#這個代償應該放任不管嗎!?
當然不是~
這個代償,還是一個潛在的問題
卻不是一個需要立即、積極處置的部位
因為當你要拉重量、拉次數、拉時間、疲勞下訓練時
這些問題都會變成很大的「加重因子」
白話來說~
就是現在身體雖然不正
但卻能有效的對應外界負荷
如果你要增加外界負荷時
身體很可能因為原有的不正
導致額外負重下的風險發生
處理方式不單只是把弱邊補強就好
而是要努力讓身體在「中立」定位下逐漸增加強度
直到能用「#內衡定」姿勢定位來對應外力
我們的工作
是避免訓練有症狀的個體
然後努力創造個體活動中
沒有疼痛、沒有不適、沒有壓力下的能力
用這健康的身體持續接受訓練
以促進健康、適應多變環境
這能力包括活動範圍、抗疲勞度、負重能力....
這才是我們角色下該做的任務-->能力補強!
當你從物理治療師的身上學到眾多學問
再不經過濾的全盤套到你自己的工作領域
就像是一個西餐師傅去學了中餐技巧
硬要把中餐技巧全盤套入西餐料理中一樣可笑
但~真正厲害的訓練師
有辦法去聽了所有物理治療相關的課程後
把所有的專業消化整合後
融會貫通的導入自己現有的技術中
這才是技術!
複製!不是能力
整合才是關鍵!
#BelieveTraining
#內衡定
#惡代償
#順代償